第144节(2 / 2)

神级风水师 易象 2255 字 1个月前

看到众人瞠目结舌的样子,孙豪也有几分优越感。他目光一转,就开口道:“大师忙完了,我们上去祝贺吧。”

“呃,啊。”

孙长兴如梦初醒,急忙点头而去。

一帮人涌过去,自然是各种祝愿,说了许多吉利讨彩的话。对于孙氏父子这样的金主,村民们也十分的客气。毕竟人家不远万里从外国归来,就是为了出钱出力,帮大家修建祖庙,这是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国际友人……

嗯,这是对外的说法。事实上,许多人心里清楚,那是孙氏父子有求于叶川,所以才会这家么大方、豪爽。

特别是现在,孙氏集团的商务代表团,已经抵达现成,受到省市领导的接待。但是作为主角的孙氏父子,却撇下了一帮领导,眼巴巴来参加叶家祖庙的动土奠基仪式。

这其中的寓意,也十分明白啦。

在孙氏父子的心中,叶川的地位,比所谓的商业投资合作,更为重要。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一些人的心里,自然是各种震惊、骇然,不是滋味。

毕竟叶川是什么身份,已经有人打听清楚了。

风水师……

那是什么,江湖术士,神棍骗子之流。这样的人,要是敢在街头摆摊,警察直接拘了,也是合理合法,没人敢置喙。

问题在于,孙氏父子竟然深信不疑,他们有什么办法?

许多人很无奈啊,他们真的想不通,新世纪都快要步入第二十个年头了,科技科学更是深入人心,为什么还有人迷信?

难道说有钱人,在这方面都是缺心眼吗?

这不是一棍子打翻一艘船,主要是有人做过统计,发现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但凡是富豪之流,对于所谓的神秘学,总是比较感兴趣。

东亚地区,比较盛行的,自然是风水、地理之道。

欧美国度,流行的肯定是星座、星相、占星术。

不管是东亚,还是欧美,不管是风水,还是占星术,本质上殊途同归,没什么区别,都属于神秘学的范畴,甚至可以称之为迷信。

这样的迷信,在上层社会可谓是大行其道,甚至于一些高科技公司的高管,也被爆料说沉迷神秘学中,被人骗了,损失大量钱财。

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让人费思量。

对此,孙豪从来嗤之以鼻,那种被骗的,基本上是菜鸟。事实上,真正的大富豪,有底蕴的达官贵人,都不是善于之辈。他们见多识广,想欺骗他们,没那么容易。再说了,哪个真敢骗他们,就等着他们事后惨烈的报复吧。

再说了,类似孙豪这类人,看人的眼光也极为精准。一个人有没有真本事,还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基本上一目了然。

所以,孙豪认定了叶川,在到了约定的时间之后,就迫不及待来了。至于领导什么的,他本身就没放下几十年前的旧怨,之所以回国投资,也是被孙长兴钻了空子。

所以对于商业合作,根本不怎么热衷。对他来说,这事能成就成,不成更好,绝色不许这样的琐事,耽搁他的正事。

几十年夙愿,眼看有希望了,也让孙豪觉得度日如年,一刻都不想等下去了。他更希望于在过年之时,真正的“一家团聚”。

对于孙豪的急切心理,叶川也有几分明白。所以在孙豪上来,开口祝福之时,他就直接道:“孙老先生,让你带来的东西,准备妥当了吗?”

“妥当了。”

孙豪欣喜,有些激动道:“大师请看,这是老朽与小儿的生辰八字。”

一页殷红的纸上,以毛笔小楷,端正写了几行文字。

年月日时,四柱八字,以天干地支排序。

四柱八字,也叫生辰八字,亦称子平术。主要是概念,那是按八字的命局,根据干支历法、阴阳五行等理论推测人的事业、婚姻、财运、学业、健康等的学问。

之所以叫子平术,那是由于这个算命法,那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星学师徐子平,总结了前人先贤的智慧,然后推陈出新,创造发明了四柱法。

这种新的算命法,以四柱的干支为八字,以八字中的生克制化关系推测人生命运,抛弃了之前三柱六字算命时用纳音五行论命的方法,改为四柱八字以日干为中心,旺衰平衡为根本,正五行生克制化为方法的预测体系,对社会影响广泛。

从徐子平开始,生辰八字之说,就开始广为流传。

后世术士宗之,称之为子平术。在宋代之后,徒手转换阴阳历、排八字的技能,也算是属于命理师的基本技能。

叶川作为风水师,肯定也懂这方法。

可以说,风水包含的各种技能,比如说阴阳八卦、奇门遁甲、梅花易术、扶鸾占卜、摸骨相面,都有所涉猎。

当然了,懂归懂,精不精,又是另外一回事。叶川不亏心的说,人的精力有限,有些东西学过,但是不擅长,不精通,也可以理解。

但是在触类旁通之下,一些技能的水平,他也不算差。最起码,通过父子的生辰八字,推算两人存在的一些联系,他还是能办到的……

第245章 英雄豪杰

叶川接过红纸,看了上面的生辰八字,然后掐起了手指,心中推算起来。推算的结果,让他有些感叹:“老先生,你结婚好早……”

“呃……”

孙豪一懵,然后讪然道:“还好,还好……”他眼睛一眨,忍不住解释,“主要是当年……社会风气如此。”

“明白,我明白。”叶川点头道,轻轻一笑。

他不仅是感叹孙豪结婚早,更是感叹孙豪当年,很年轻就已经出头了,二十岁左右,就已经是一方军阀啦。

不过想想当年,这样的现象很普遍。当年参加起义,推翻清朝的,多数是年轻人。在清朝灭亡之后,一帮年轻人迅速掌权,成为了国家的栋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