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为民娓娓而谈,谈得很细,荣道声和杜崇山也听得很认真,这其实就是一个城市的产业确立过程,他们俩也很想弄明白,陆为民能在丰州一展风采,回到宋州之后又能继续奋勇前进,这就不是机缘凑巧或者说踩着****运那么简单了,那是真的有点儿本事,对这方面有心得体会了。
粗一听仍然没有太多新意,但是当陆为民谈到细节,谈到如何确定,如何发掘本地优势条件,有针对性的创造优势条件,最终选择和确定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再来进行培育和扶持,又列举了一些个案来佐证,荣道声和杜崇山这才明白一个大概。
他们俩也是搞经济的老手了,对这些东西不是不明白,他们就像搞明白陆为民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能够聚合如此大的力量,在丰州如此,在宋州亦是如此,如果可以复制这种模式的话,那么在其他地方是不是也可以这样逐一复制呢?
很显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虽然陆为民说了那么多,这涉及到整个党委政府的理念作风,涉及到一座城市的运作,涉及到当地政治经济生态的调整,非一蹴而就可能。
陆为民能在丰州打开局面,得益於当时和张天豪意愿一致,意气相投,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干部携手合力,在宋州能一飞冲天,则是因为宋州在前几年已经打好了基础,陆为民出任********,能迅速驾驭局面,引领这个爆点而已。
也就是说也许有些东西在别的地市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有的东西则无法复制,还有的东西陆为民去也许能做到,但是换了别人,也许就要走样,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陆为民当然也不敢在两位主要领导面前卖弄,实事求是的谈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想法,谈得最多的还是认为有良好的构想和规划是前提,但是能有一拨志同道合、执行力强的同僚和下属来负责工作的推挤则是关键,而这一点的根本又在於党政主要领导要团结,要齐心协力。
陆为民也不知道自己这番话是不是对荣道声和杜崇山有什么打动,但是总而言之在这番意见说出来之后,荣道声和杜崇山话都都少了许多,似乎有所思考。
十六届五中全会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讨论“十一五”规划,这其实也就是为今后五年的发展要勾画框架,定调子,所以的中央委员和************都要参加这次重要会议。
杜崇山还不是中央委员,但十六届四中全部增补二名中央委员时,他未能增补,估计要到十七大上才会选为中央委员。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规划展望还是比较乐观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表述,比如要解决社会保障体系健全问题,要提升中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产阶层问题,这两条在今后的工作中都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发展与民生的结合要求越来越紧密。
三个人也在这个问题上探讨一番,但是都还是一致认同,在昌江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仍然是第一要务,未来三五年中,摆在昌江省各地市州党委政府的首要问题还是发展经济,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就业和收入增加问题,在这一点上,哪怕现在似乎已经在向沿海发达地市看齐的宋州也不例外,经济的短板依然很多,要维系长久的发展后劲,仍然需要坚持不懈的抓项目、抓基础设施建设、抓产业培育、调整和升级。
荣道声和杜崇山对陆为民的头脑清醒十分满意,在他们两看来,陆为民丝毫没有因为宋州经济实力的崛起而骄傲自满,甚至还很有点儿居安思危的味道,提出了很多宋州目前存在的短板劣势,像烈山发展趋缓、泽口发展路径迷茫、老城区的经济发展还处於探索阶段,尚未见到真实效果,一些老的经济较为发达区县在寻找新的产业突破上还在徘徊不前等。
这一番话下来,听得荣道声和杜崇山都觉得陆为民是不是对宋州要求太高,完全是以深圳、苏州这样的城市格局来衡量,这样对比当然是差距巨大,问题是全中国有几个深圳、苏州?
陆为民也没有客气,只说宋州除了干部思维理念和一些特区政策赶不上沿海地区外,其他硬件条件丝毫不亚於深圳、苏州,像劳动力资源优势、交通运输优势等更是远胜於深圳、苏州,宋州没有理由底气不足自我矮化,完全有资格去追赶这些城市,哪怕一时间赶不上,但是起码我们要紧追他们的节奏而行,不能被这些地方越丢越远,这就是自己的目标。
应该说陆为民的态度让荣道声和杜崇山都有些震动,哪怕一时间赶不上,起码我们敢於追赶,不能掉队,宋州从站的位置上就已经把自己和深圳、苏州站在了同一梯队,而且还很自信的把自己对深圳和苏州的优势摆了出来,就是要利用这些优势来体现出差异化,与深圳苏州竞争在项目和资本上进行竞争,你可以选择深圳,也可以选择苏州,但是你起码要看一看宋州,相互掂量一下,要证明深圳和苏州的竞争要素的确强於宋州,这就是自信和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