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之,难道为父还能害你不成?紫英的性格我太了解了,认定的事情,百折不挠都要去做成。考成法虽然是乘风推动的,但是底子还是紫英拿出来的,我告诉你,这一次紫英上位,未来几年里,朝廷肯定会有一连串的大动作,不仅仅是对外开疆拓土或者经济上看重工商那么简单,吏治上更是重头,否则左光斗这些人怎么会轻易支持他?子舒也不会这么推崇他。”
父亲的话让官抚邦有些不解:“父亲的意思是紫英要整顿吏治,整肃贪墨?”
官应震有些无奈地抚了抚额头,有些恨铁不成钢地看着长子道:“吏治岂是治理贪墨那么简单?治理贪墨只是其中一方面,紫英是对整个官吏行政体系当下的做事方式和风气不满意,他要再造重塑整个官僚架构,推动从中央到地方上的官府行政,而非现在那种拖遝疲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事的风气,更要把那些能做事善做事能做成事的官员选拔起来,而紫英就要把地方上当成一个舞台,从舞台上的表现来论英雄,……”
官抚邦总算是明白了父亲话语里的意思,忍不住道:“父亲,您真的打算退隐了?”
官应震仰起头想了一想,“不退又能如何?难道让为父去替紫英打下手么?我这张老脸还要不要了?呵呵,也不只是我,六吉和汝俊大概都面临着我一样的困境吧?罢了罢了,我年龄也不小了,正好回乡去讲学着书,你三弟算起来也差不多了,连秋闱都过不了,我也该回去好生督导督导了,顺带也写点儿东西,……”
官应震三子,长子官抚邦,次子官抚极,三子官抚辰,官抚邦、官抚极都是进士出身,不过官抚极尚在观政期,而官抚辰则是一直未中,也是官应震的一块心病。
“那父亲之意是要朝中事务托付给子舒兄?”官抚邦忍不住再问。
柴恪和父亲关系其实一般,远不及杨鹤、吴亮嗣、黄彦士等人关系密切,而柴恪、郭正域这两位却是和冯紫英关系一直十分亲近。
“看吧,大概也只能是子舒来扛起这副重担了,修龄(杨鹤)、飞白(熊廷弼)都还不够,文孺(杨涟)太过刚硬,至於美命(郭正域)、明仲(吴亮嗣)、抑美(黄彦士)都差了一些。”
官应震明白儿子的心思,但现在湖广士人也只有柴恪能扛起大旗,而且冯紫英只怕也只会选择柴恪入阁。
湖广士人在朝中其实还是很有底蕴的,但是奈何真正进入重臣中的人数仍然不足以支撑起场面,所以这也是一大遗憾。
像吴亮嗣和黄彦士两人,官应震是最为欣赏的,也和自己观念最接近,而且也极为维护湖广士人的利益,奈何二人一个才是大理寺少卿,一个是通政司左通政,都还差一点儿火候,这也是他接下来要交待给柴恪的。
湖广士人未来的壮大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官应震已经打定主意,自己回楚也要尽力推动此事,而朝中这边就要交给柴恪了,两边一起使力,才能让湖广士人日后能和北地、江南鼎足而三。
“那子舒兄能入阁么?”官抚邦沉吟着道:“不过紫英和子舒兄一直关系莫逆,此番子舒兄又是鼎力支持紫英,或许紫英还会让子舒兄当次辅?”
官应震笑了起来,“哪有你想象的这么简单?紫英如何酬谢子先(徐光启)?或许子舒能入阁,但紫英让子舒分管什么这才是重头,次辅之位就莫要去想了,何况以为父对紫英的了解,这个次辅恐怕和其他群辅地位也差不了太多,紫英也不会允许别人对他的地位发起挑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