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蔓儿不知道连老爷子是怎样和赵家协商的,最后的结果是酒席自家请厨子办,不过要摆在镇上的宅子里。
这样看来,是双方都各自退了一步。在村上摆酒和在镇上的宅子里摆酒,除了连家人要跑来跑去,麻烦一些,似乎也没有别的差别了。
迎亲的日子定在腊月二十,一家人都忙碌了起来。
山上的工程还没停工,蔓儿家的早点铺子每天照常营业,连蔓儿也每天过去帮忙、算账。忙完了铺子里的活,一家人或是回老宅,或是去镇上,帮着忙活二郎迎娶的准备。
老宅那边每天人都不断,村里的人,还有远近的亲友都陆陆续续地来随礼。乡村人家认为,娶媳妇,是比嫁闺女更重要、更隆重的大事,因此来的人比给连花儿添箱的时候又多了许。
小孩子们是最喜欢这样的场合的,一来热闹,二来主家招待这些来来往往的客人,总得预备一些糖啊、瓜子、花生之类的。这些在后世看来非常平常的零食,在物资相对贫乏,又习惯节俭度日的乡村人家就贵重了。
乡村人家还有个有趣的、不成文的那么个说法。这些瓜子、花生,属于看碟,来客大多不会吃,就是吃,也只是意思意思。这是相互体恤、节省的缘故。
但是,既然摆出来了总会有些消耗。小孩子们趁着大人不注意,抓一把吃,这事经常有。在这样的喜庆气氛下,只要不过分,家里的大人就不会认真生气、呵斥。
人多热闹、有吃的,这就吸引了许多村里的小孩子,成天有事没事地在连家转悠,其中当然包括连家自己的孩子。
连蔓儿一开始还有些不习惯,渐渐地竟喜欢上了这种喜庆的热闹。
日子过的飞快转眼就到了腊月十九,需要在连家住宿一晚的远客们陆续到了。张家自然也来了人,这次来的是张庆年、王氏夫妻两个,张采云也跟着来了。
张青山和李氏老两口人没来,但是一片惦记闺女、外孙的心却到了,让张庆年捎了许多的东西过来。
一篓子的冻梨,一篮闷的烂烂的,香气扑鼻的八里香,一篮红枣,一篮山楂几串蘑菇干,一包干木耳,还有两只被绑了腿和翅膀,咯咯直叫的老母鸡。
老母鸡是养了三年多,已经不再下蛋,熬汤最滋补的,这是老两口依旧担心张氏的身子,给她补养的。
连守信就有些过意不去。
“咋总拿这老些东西来。”连守信老实地道,们做小辈的,还没孝顺岳父岳母这心里咋过的去。”
张庆年就笑,王氏快人快语。
“姐夫你这么见外干啥。这些都是家里的东西,也没用花钱。爹和娘说了只姐过的顺心,那就比啥都强。”
张庆年和连守信坐在炕沿上唠家常,王氏和张氏坐在炕里更是聊的热闹。
“娘上次来那回,看你过的不错,回去总算把心放下了。现在天冷和庆年就没让老两口出门。”王氏道。
“你做的对,爹和娘身体都好吧。娘每年到这个时候,就老爱咳嗽今年好点没?”张氏道。
“也咳嗽了两天比往年轻多了,现在早好了。”王氏让张氏放心“听说,你们开了个铺子?”
“嗯。”说到铺子张氏神采飞扬起来,就和王氏说开了,“……刚开始,心里也没底还想,要是不挣钱,那就赶紧关了。……辛苦是辛苦,可能挣着钱,再辛苦们这心里也高兴。
……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二百个钱。”
“哎呦,那正经不少。”王氏替张氏高兴,回去跟咱爹娘说,咱爹娘肯定高兴。”
连蔓儿在旁边吃着八里香,暗自抚额,张氏就是这样的人,没心眼,跟谁好,那就一心对人好,不藏私,什么话都说。
“蔓儿,咱出去玩呗。”张采云就道。山里的姑娘,漫山遍野地跑惯了,性子更野。以前来的时候,都是有李氏在旁边。李氏爱静,张采云表现的很乖巧。这次是跟着爹娘来的,张采云的本性就露出来了,在屋里坐了一会,就坐不住了。
“行啊,玩啥那。”连蔓儿想了想,眼睛就是一亮,在张采云耳朵边小声道,“咱哥,打冰溜去。……别爹和娘知道。”
“好,好。”张采云乐了。
“外边多冷啊,你俩老实在屋待着吧。”连枝儿在旁笑道,她听见连蔓儿和张采云说的话了。
“姐们就去玩一会,你可得们保密。”连蔓儿赶忙道。
连枝儿低声笑。
连蔓儿就和张采云穿鞋下炕。
“你俩干啥去啊,一会吃饭了。”张氏见了,忙道。
“去哥,让他回来吃饭。”连蔓儿就道,“顺便让采云姐看看咱家的铺子。”
“快去快回铡在外边玩。”张氏就道。
连蔓儿和张采云答应了,就跑出来。
“五哥在哪,咋没在家里?”一边走,张采云一边问。
哥在铺子里那。”连蔓儿答道,“这两天家里人多哥说闹哄哄的,静不下心。
铺子里没人,他自己在那写字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