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粉红、正版订阅、推荐票支持。
*******
锦阳县城每年正月十五到正月二十,都会有灯会,并在县城最繁华的街道上形成灯市,几乎彻夜人流如织。
虽然三十里营子与锦阳县城之间只有三十里的距离,但是连守信和张氏这么些年,却从来没有进城去看过灯。连蔓儿这几个小的,自然也就更没有去过了。其原因,无外乎有两点。
原因之一,就是原来家里没钱,有钱也都紧着连守仁那一家了。进城去看灯,就算看了灯不在城里住,来回都用走的,可多少还会有些花销。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没分家的时候,连老爷子和周氏对他们管教的极严。看花灯,是玩乐,而在连家,是不允许儿孙们玩乐的。
听连老爷子和周氏的训导,干活、吃饭、睡觉,并听从连老爷子和周氏的指令做其他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就是连家的子孙们的生活。
当然,其中不包括连守仁一家。
因此,今年连蔓儿和小七一提出来,说想去看灯会,连守信和张氏就都同意了。至于连枝儿和五郎两个当然也不会反对。
正月里,正是闲时侯,他们家有现成的车,在县城里还有了房子,进县城看灯极方便。
进城看灯,首先要商量谁去的问题。
连蔓儿一家都要去,当然也包括鲁先生,还有住在这的张采云。另外还要带上小福和小喜,只留下韩忠和韩忠媳妇看家。张氏还找了吴王氏和赵氏,说到时候几家人都一起去。
吴王氏高高兴兴地答应了,到时候吴家四口人都要去。赵氏回家和连守礼商量。两口子不去,只让连叶儿跟了连蔓儿一起去看灯。
除此之外,张氏还请了娘家的人。那天打发人去给张家送元宵和肉。就带了信儿过去,请张家人一起进城看灯。张青山捎信儿回来,也答应了,说好了明天十六他们一早就过来,和张氏一起进城。
张家打算进城看灯的人有李氏带着两个孙子,还有两个儿媳妇张王氏、胡氏,张庆年也会来。他负责赶车。至于张青山和小儿子张延年,则留在家里看家,不来。
明天就要去看灯,连枝儿、连蔓儿、张采云、小七几个可高兴坏了,坐在炕上就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小七还跟连蔓儿商量要把他存在连蔓儿那的钱支一些出来,打算看灯的时候花。
总共二十来人要去看灯,连守信和张氏就商量着明天要用几辆车,都让谁赶车,还有些什么东西要带之类的。
两口子商量着商量着,眼神几次交汇,就同时想到了一个问题。
“咱都去看灯,是不是得跟老宅打个招呼,问问他爷和他奶去不去?”张氏就先提了出来。
她们一家都去看灯。还带着张氏的娘家人和亲家一家人,却不带连老爷子和周氏,这是要给人留话把儿的。
这个年代就是这样,即便连老爷子和周氏对他们做的再过分,但老两口子生养了连守信,只凭这一点。只要连守信这一家都还活着,而且过的不错,那么遇到像这样的事,舆论都会偏向连老爷子和周氏那一边。
“他爷和他奶肯定都不去。”连守信就道,“不过,老两口去不去的,咱是都应该请请。”
“是这个理。”张氏就道。
连蔓儿几个在旁听见了,也都没说什么。在这一点上,连蔓儿并没有异议。不管怎样,礼数上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
那么谁过去请那?
“我去吧。”连守信就道。
他自告奋勇,还是体贴张氏。周氏看不上张氏,连守信怕张氏过去会受周氏的气。
“爹,这个事,还是让我娘去一趟吧,你就不用去了。”连蔓儿想了想,就道。
连守信几个听连蔓儿这样说,都非常奇怪。
“蔓儿,你不是还说,让咱娘尽可能少往老宅去吗?咋这个事,你还张罗让咱娘去那?”连枝儿就笑着问。
连枝儿问的很有道理,这次进城去看灯,要带上张家的一大家子,张氏去了老宅,还不得被周氏找茬?
“姐,你别担心,一会我陪咱娘去一趟。”连蔓儿就道。
让张氏少去老宅,是因为张氏性子偏绵,又不善在言语上和人计较,怕张氏受周氏的气,同时也是怕张氏被古氏等人给算计了。
可今天这个事,还就得张氏出面。而且,连家现在的情形又和以前不一样了,有些事,尤其是这样的“好事”,就要由张氏出面。
在家里商量妥了,连蔓儿就陪着张氏往老宅来。
一进老宅的大门,连蔓儿就感觉到了冷清。如今连守礼一家搬走了,西厢房虽然已经修缮好了,但却一直空着。但是这冷清,却不仅仅是因为人口少了的缘故。
老宅冷清,是因为缺少生气。
老宅这些人因为是秋后搬回来的,因此庄户人家院子里必不可少的鸡鸭鹅猪一样都没有。而且,现在也极少有人来串门。再有一个缘故,就是老宅自家人因为众所周知的缘故而气氛沉郁,极少欢笑。
张氏和连蔓儿走进老宅院子里,在上房窗下推磨的何氏和古氏就都忙笑着招呼,何氏更是趁此机会连磨都停了。
“他四婶来了,快屋里坐!”
还没出正月,周氏这就又让两个儿媳妇推上磨了!不过周氏的理由是很充分的,没出正月,可一家人照样得吃饭。她们不磨米、磨面,一家人吃什么。反正周氏是打定了主意,家里有这两个媳妇,是再也不会花钱去磨坊磨米磨面了。
“老二媳妇。你站那卖啥呆儿?谁来了,大天来了,你该干活也得干活。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的东西!你偷懒耍滑。就别吃晌午饭。”周氏在屋里听见动静,就挪到窗台前冲着外面发了话。
周氏的话音还没落,蒋氏就掀门帘子出来。笑着将张氏和连蔓儿迎了进去。
进了东屋,屋里只有周氏一个人。
连老爷子带着家里其他人,都出去捡柴禾去了。没办法,三个屋子烧炕,何老六媳妇又在这住了一阵,年前捡的那些柴禾根本就不够烧。这些天,连守仁和连守义两个屋子里。都烧的是连老爷子和周氏的柴禾。而眼看着,这老两口的柴禾也快见底了。
虽然没出正月,可若是不去捡柴禾,一家人就要断烧的了。
张氏和连蔓儿跟周氏打了招呼,就在炕沿上坐了。蒋氏送了两杯热茶进来,又端了一盘炒花生,一盘炒毛嗑,然后就搬了个凳子到炕沿下,坐着相陪。
张氏就跟周氏说起明天要进城去看灯的事。
“……都说城里的灯好看,孩子们都这么大了,这老些年了,一回都没看见过。孩子们欢呼着,……家里去车。请二老一起去,看看灯,咱城里现在有地方住,住一宿回来。”
周氏本来对张氏带搭不理的,听张氏这样说,就撩起眼皮。狠狠地打量了张氏两眼。
“你们要去看灯,你们就自己个去看,不用告诉我!”周氏盘腿坐着,两只手交叉放在腿上,扭开脸,不正对着张氏说话,“我们老天拔地的,不去凑那个热闹。你们爱咋咋地。”
蒋氏在一边陪笑,飞快地扫了张氏和连蔓儿一眼,见这母女两人脸色如常,也就没有说什么。
周氏说话,尤其是对家里的晚辈,历来就是这个态度。好好的话,她不肯好好说,一定要拧着、别扭着,似乎这样,才符合她身为长辈的身份。
张氏和连蔓儿今天既然笑着来请周氏,势必不会因为周氏这样说话就上心、生气,那是和她们自己过不去,她们不会那样做。
“奶,咱家里去车,多方便啊,你和我爷就去呗,咱一大家子去看灯,热热闹闹的,多好!”连蔓儿听周氏说不去,正在意料之中,不过她还是笑着劝说道。
“不去,我说不去就不去。”周氏看了连蔓儿一眼,斩钉截铁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