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人才(1 / 2)

电子重生 周硕 1784 字 23天前

周硕翻了翻手里的名单,眉头不由的深深皱了起来。

随着他在电子产业上下游战线上的不断拉长,夹带里的人才越发的不够用起来。

尤其是光刻机的制造,技术含量非常之高。既要懂管理,又要懂技术,本身还要在资历上压得住人,短时间里去哪找这样的人才?

眼看着尼康方面已经将整条正在使用的生产线打包,装上了运往绣城的港口。可是他这边却还没有定下主持此事的负责人,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会感觉到泛翰集团的底蕴仍然颇为缺乏。

好在前期的准备工作里,技术的需求要比管理需求重的多,他也只好先把从微电子中心挖过来的麻友公顶了上去。

麻友公是光电研究院赵院长的得意门生,在光刻机技术的研究上国内都数得着。除了一直在技术岗位,缺少管理实践之外,确实是范尼光学制造公司负责人的合适人选。

万吨滚装轮kony号缓缓的停靠在了绣城港口,为了将它尾部的出入口能够搭在岸边,绣城港甚至预先对码头进行了简单的改造。

当kony号停靠在码头上之后,一条宽敞的铁桥从岸边伸入到它的后面,准确的连接在了后舱口上。

绣城港原本的吞吐货物,主要是煤炭、粮食和矿物、油品这一类散货,对滚装轮的装卸是没有多少经验的。这一次为了确保生产线的顺利装卸,他们甚至专门从大港港务局借调了一支队伍。

说起来还是绣城的级别太低没有航班直通,不然光刻机的生产设备原本是可以空运的。而海运的要求。就要比空运高的多了。为了尽量避免设备在装卸船过程中产生意外,只好用能够让汽车直接上下船的滚装船来运输。

在一队大港港务局专业人士的指挥下。特殊改造过的运输汽车缓缓的在滚装船的船尾驶了出来。一辆辆集装箱大卡车打着双闪,小心翼翼的经过铁桥开到陆地上。别看它们背上的集装箱很大。但能够运输的设备却非常有限。因为这些极端精密的仪器设备,除了它们本身以外还需要众多的保护设施。

减震、恒温、除湿,除尘,也许运输中不经意间的一点磕碰,设备出现几微米的划痕,最后生产的产品就要变成一堆废品。为了抢时间,尼康又不打算拆散成零件运过来重新组装,所以整机运输的结果就是成本上升了一大块。

不过这些做法的结果倒也有好有坏,这些经过改装的卡车上了岸之后。直接就在港口管理人员的指挥下开上了公路。再过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到了泛翰集团专门紧急腾出来的车间。整个过程不仅顺利无比,更是极大的减少了对技术工种的需求。

当然,除了泛翰集团和尼康的重视,省市两级领导的关照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不是虚泛的客套话,单只不用在港口开箱验货这一点,就足见上面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若非是周硕面子大,泛翰集团在绣城举足轻重,运输的又是光刻机生产设备这样的东西。港务局是断然没有这么好说话的。

实际上对光刻机这种要了亲命的关键产业,周硕无论如何不放在绣城那是绝对不放心的。

别说是他,只渤海省领导知道绣城要上马一条年产值几十亿美元的生产线,也已经全体抓狂了。

这个项目在电子产业部以及国防科工委有点麻烦?劳资鸟你!如今绣城已经事实上形成了一条芯片生产的前端产业链。整个前景可以说有眼睛的都能看出来。

不光是绣城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绑在了泛翰集团的战车上,提出要发展电子产业。就连渤海省省里的领导,也开始认真的研究起是否大力鼓舞省内的高科技产业发展。

毕竟泛翰集团虽然家大业大。但整条产业链上仍然有很多缺漏的地方。比如说泛翰单晶硅厂的生产原料,高纯度的多晶硅目前都是从帝都采购的。石英坩埚生产需要的高纯度石英。更是需要从美国进口。单晶炉虽然能够自产,但切割设备却是从日本进口。光刻机眼看能够自产。但是不是有些非核心部件可以替换成国产生产设备……

虽然眼看着泛翰集团就要建成一条从单晶硅、芯片生产线、芯片设计和生产,以及软件应用这样的产业链,但产能填充仍然是个大麻烦。

梦海微电子设计中心更偏重的是数字电路的设计,模拟电路这种讲底蕴的领域绝对是其短板。绣城虽然有软件园,但多数业务都是对日外包和商业应用领域、单片机这些。电子产业应用之广,根本没有发挥万一。

如果能依托绣城现在的良好基础,大力发展渤海省的相关产业,想来应该能拉动省内很大一块gdp。何况这可是正儿八经的高科技产业,赋税高、污染少,而且能够明显提升人均收入。对渤海省的省领导来说,简直是坐在家里天上突然掉下来一块馅儿饼。

运载着光刻机生产线设备的打开车缓缓的停在指定的装卸区域,一群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人立刻就开始配合默契的卸车。

看着生产线安装现场有条不紊的工作秩序,周硕有些感慨的佩服着不远处那个大脑袋瘦子。有些人的光芒,真的是怎么也遮掩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