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战争的延续(2 / 2)

国策 闪烁 1788 字 23天前

是否需要限制太空军备竞赛?

战后,美国、共和国、俄罗斯、欧盟最先在此问题上展开磋商,希望能够达成一份对所有国家都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只是在实力不对等、国家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很难在国际范围内达成类似条约。

除了这3个显而易见的特点之外,“中日战争”还有很多值得重视的地方。

共和国空军对的全面战略轰炸就非常值得关注。“战略轰炸”不是什么新玩意,杜黑提出“制空论”之后,“战略轰炸”受到各主要空中强国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略轰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冷战期间的几场地区与局部战争中,“战略轰炸”仍然是击败敌人的主要手段,只是受国际环境的影响,生了很大的变化,将打击对象变成了敌人的军事基础设施,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平民伤亡。

“中日战争”中,共和国空军对日战略轰炸不再局限于军事目标。

按照共和公布的相关数据,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之外,其他所有国家基础设施都是战略轰炸的打击对象。更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战略轰炸的打击效率,网络化指挥体系改变了战略轰炸的基本方式。以往,战略轰炸往往需要由航程与载弹量都非常巨大的轰炸机,而共和国空军的主力不是轰炸机,而是战术战斗机。

总体来说,“中日战争”是一场“不对战争”。

为主动进攻的一方,共和国拥有远超过日本的军事实力,掌握主动权之后,仅仅用1天就打垮了日本的国家防卫力量,使日本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与以往的任何一场大规模地区战争相比,“信息化作战能力”、“空中力量”、“战略打击能力”、“制海能力”得到了更加彻底的体现,“地面作战能力”更加边缘化。虽然共和国在攻占琉球群岛的作战行动中表现出色,但是地面战斗取胜的关键是制空权与制海权。

用杜奇威的话,“中日战争”彻底展现出了“系统作战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技类兵器全面普及,拥有“系统优势”的一方能够轻而易举的击败对手。处于劣势的一方即便拥有几种先进武器,在没有形成“系统作战能力”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扭转局势,只能被动挨打。

这一变化,只能导致“强国愈强、弱国愈弱”的结果。

只有国力强大的大国,才能建立完善的军事系统,弱国很难在强国面前获得优势。

这是“中日战争”对世界局势产生的最显著的影响。

当越来越多的弱小国家现自己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堪一击的时候,只能被迫选择与某个强国结盟,依靠强国帮助对付强大的敌国。随着越来越多的弱国选择与强国结盟,现有的世界格局必然被打破,基于地缘政治的军事政治联盟成为影响世界潮流的主要因素,大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高。

毫无问,联合国这类国际性机构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将逐渐淡化。

虽然在贸易的推动下,世界将变得更加紧密,但是在大国意志的作用下,世界必然分裂。

随着“中日战争”走向停战谈判阶段,其对全球局势的影响力逐渐表现了出来。

阎尚隆宣布接受日本的停战谈判请求,答应在法国的主持下与日本接触之后,战争并没立即停止。按照共和国政府的声明,因为停战谈判牵涉很多关系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所以共和国需要充足的准备时间。

11月7日,共和国与日本先后宣布了谈判代表团主要成员名单。

次日,双方谈判代表团先后到达法国巴黎,在法国政府的主持下进行了第一次非正式接触。日本先提出“先停战再谈判”,共和国则坚持“边停战边谈判”。

11月9日,在法国政府的幹旋下,共和国接受了日本的提议,宣布临时停火24小时。

此时,共和队已经攻占整个琉球群岛,“停火”仅仅只是停止对日战略轰炸,并未停止对日战略封锁。

谈判会有结果吗?

世界各国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