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另有建议(2 / 2)

看似只有三次天劫,可是一次比一次要艰难,殒落的风险简直是呈几何增加,就是最容易的第一次天劫,便可以将绝大多数渡劫初期的修真者击得身死道消。

所以修真者一旦晋级到了渡劫初期,一般便会小心行事,放缓修行速度,专心寻找天材地宝,特别是厉害的防御法宝,做好万全的准备,一切妥当之后才会去渡那第一次大天劫。

当时葛宇毅自然也应该如此才是,可是他心高气傲,一心只想如何证明自己,重返葛家,竟然根本没把第一次大天劫放在眼中,反而继续疯狂地修炼,终于导致他在天劫临身之时,才发现自己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装备上,都准备不足,用尽手段,在最后一道天雷面前却已经步入了绝境。

原本这等情况之下,葛宇毅不是解体修散仙,便是直接丧命,而在天劫之下解体修散仙,几乎是必死之局,可是这时他的夫人幻云却用兽族秘法,直接将那一道天雷转移了一部分到自己的身上,让葛宇毅险之又险地渡过了这一次天劫,修为达到了渡劫中期。

可是那时的幻云,虽然在葛宇毅的全力培养之下,修真已经颇有根基,修为甚至已经达到了炼虚期,可是这样的修为,哪怕面对一小部分的劫雷,也根本不可能挡得住,顿时肉身尽毁,元婴不保,当场就要魂飞魄散。

所幸葛宇毅是炼器大师,随身所带的天材地宝不在少数,刚好他有一截养魂木在身上,及时收回了幻云的一丝魂魄,温养在养魂木中。

他们夫妻二人,原本感情就极为深厚,如果幻云更是因为葛宇毅肉身尽毁,只剩下一缕残魂,使得葛宇毅再也没有了争强好胜的心思,只想着怎么炼制出天魂丹,重新聚拢夫人的魂魄,重塑元婴。

陈功原本就是极为重情重义的人,听完之后,心中不禁深深地被葛宇毅和幻云之间的故事打动,况且幻云是葛恒的母亲,刚才他还可以断然拒绝了葛宇毅的请求,如今涉及到自己弟子生母的生死,拒绝的话他却再难说得出来。

大殿之中,一时间陷入到了深深的寂静之中,静得连根针都掉在地上都听得见。

葛宇毅将话说到了这个份上,陈功如果再拒绝,他也没有办法了,除非是用强。不过葛宇毅还算是保持着最后的理智,一来陈功是自己儿子的师父,不好用强;二来就算用强,这事情未必就能够进展顺利,所以他现在只能紧张地等着陈功的答复。

陈功心中现在极为矛盾,此事涉及到葛恒母亲的生死,他倒是不介意把星辰诀传给葛宇毅,告诉他如何纳太阳真火为己用。可是这直接吸收太阳真火入体,如果不是体内有先天阴阳二气护身,再加生命精华修复,就必须先天金灵根极盛,可用太阳真火压制,除此两种情况外,其他修士不管修为有多高,直接吸收太阳真火和自杀没有任何的区别。

陈功自身就具备了先天阴阳二气,对于先天二气有着极为敏锐的感觉,自然可以察觉到葛宇毅并不是什么先天至阳之体,就算找一个先天至阴之体过来也没用。而且天下修真之士,虽然都具有五行灵根,但是要达到某一五行之力过剩,却是极为罕见之事,葛宇毅能够修炼到渡劫期,体内五行平衡并没有被破坏,显然也不可能庚金之力过剩。

现在的情况便只有一种解决办法,那就是让陈功自己动手助葛宇毅淬炼息壤沙。可是这样做,不仅遥遥无期,无异于苦力,而且对于修炼有害无益,还会延误华夏昆仑派的发展。

只是陈功并不是冷酷无情之人,做不到视而不见,潇洒走人。有情有义,是陈功最为可敬,却也是他最为可悲的地方,这样的人会得到千万人的真挚友情,可同时也要受制于这样的真挚友情。

左右为难!陈功这回真的不知道该做何决定了,他现在是怎么都洒脱不起来的。

葛宇毅是个聪明的人,他只看陈功的模样就知道陈功现在十分矛盾,而助这种矛盾还并不是来自于自己提出的那些条件,因为真要是这样,陈功根本不用问清事情的缘由,只需要计算利害得失即可。

这一刻,葛宇毅对于陈功这样一个同样重情重义的男子,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看到陈功如此地矛盾,他甚至想开口说,陈兄如果为难,那便算了吧。可是一想到幻云为了他差点魂飞魄散,眼前的陈功几乎就是他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他只能生生把话咽了下去,厚着脸皮继续默默地等待着陈功的最终答复。

许久之后,陈功终于开口道:“葛兄,实不相瞒,如果我的肩上不是扛着一个门派的重任,如果不是对于昔日恩人的恩情必须有所回报,如果不是害得这位恩人丧命的仇家太过强大,我一定会全力助葛兄一臂之力的。”

葛宇毅听到这里,默默无声,只是整个人的精神一下子萎顿下去,看上去变得苍老了许多。

“如今却只好采取折中的办法,我可以尽量抽时间帮葛兄淬炼这息壤沙。我还有一位师门长辈,也可同时使用太阳真火和三昧真火,外加一位天生火属性的异兽护法,等到时机成熟,都可以请过来相助一二。只是我那位长辈最近事务缠身,且控火之术稍不如我,而那名门中的护法,修为尚差了一些,所以这都要以后再可施行。”陈功继续说道。

葛宇毅原本已经绝望了,却没有想到突然峰回路转,陈功竟然提出这么一个折中的建议来,而且还提出以后另有师门中人相助,让他差一点就要喜极而泣,当下感激地抱拳道:“多谢陈兄肯出手相助,今后如有用得上葛某的地方,葛某必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