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决战大西洋之饥饿战役(2 / 2)

唯我独裁 巡洋舰 1716 字 7天前

由于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力量非常的薄弱,甚至都不如兰芳共和国、新加坡和澳洲共和国的海军强大。随着中华帝国参战,兰芳、新加坡和澳洲等国也都陆续参战,他们的海军力量虽然不算强大,但是加起来亦是一支不小的力量。

兰芳共和国海军拥有六六舰队,即六艘战列舰和六艘巡洋舰。三十多艘驱逐舰,六艘潜艇和一艘轻型航空母舰。新加坡则拥有四艘巡洋舰,十七艘驱逐舰和两艘潜艇。澳洲海军拥有两艘战列巡洋舰、两艘重巡洋舰、三艘巡洋舰、二十二艘驱逐舰和七艘潜艇。

虽然三国海军的主力舰基本上都是一战后中华帝国淘汰下来的战舰经过改装升级后才移交给他们的海军服役的,参加主力舰决战恐怕显得老旧些,但是配合联合国军在美国西海岸登陆作战,提供海空军火力掩护却是绰绰有余的。

另外,智利、阿根廷等国海军的力量也都非常强,亦都受联合国军总司令部节制,随时可以调往美国西海岸参战。

这样一来,太平洋战区根本不需要中华帝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维持秩序。因此,中华帝国总参谋部将太平洋舰队主力调往大西洋,同中华帝国大西洋舰队汇合,伺机同美德海军主力舰队进行决战,以夺取美国东海岸、北海、波罗的海的制海权,配合联合国军进攻美国和反攻欧洲大陆。

中华帝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鉴于欧洲同盟国长时间的战争之后,资源已经濒临匮乏,橡胶需求的100%,棉花和羊毛需求的60%,石油需求的32%,铁砂的37%,煤炭的24%(其中焦炭占90%),粮食的20%都已经无法从同盟国内部获取,需要依赖从国外进口(主要是美国)。

中华帝国正式参战后,全面封锁了德国和美国之间的海上贸易通道,德国急需的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的进口遭到重创。中华帝国军方决定击其要害,扼杀德国的经济潜力和军事工业的生产,加快战争胜利的进程。

中华帝国军出于这种设想,除以潜艇、水面舰艇等兵力开展海上破交作战,封锁一切可能给同盟国的物资补给通道之外,还组织实施了系统的攻势布雷作战行动,以封锁德国的港口、航线,达到破坏海上运输的目的。

当然,对德国各大港口进行布雷封锁只是中华帝国对欧洲的战略布控的一部分。对于中华帝国海军来说,对德国各大港口进行布雷是希望把德国海军主力困死在港口内,亦或者让德国海军无法返回港口休整,以达到夺取制海权之目的。

当德国海军主力舰队驶离基尔港时,中华帝国海军立即开始行动,主力舰队开始向英吉利海峡靠近,潜舰队则带着水雷前往同盟国的各大港口外进行布雷,不让德国海军有机会进入港口休整或者躲避。

但这次由于联合国军计划在法国西海岸进行登陆作战,消灭德国公海舰队成为登陆作战前最重要的事情,因此联合国空军很快也加入到了布雷行动当中。

中华帝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授权联合国军西欧战区总司令蔡锷上将主持制定水雷封锁西欧的计划,蔡锷预见到封锁的结果将使德国海军无法获得粮食、燃油和弹药供应而以“饥饿”作为战役代号。

由于中华帝国参战后,希特勒一度担心德国海军被中华帝国海军全歼,于是出于保船心态令德国海军从北大西洋撤回本土。这样一来,中华帝国及其盟国的海军便掌握了主动权。

早在一战前,英国海军就以将德国海军封锁在波罗的海作为主要战略目标。如今英国海军没能力封锁德国海军了,但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可以配合中华帝国海军再次对德国海军实施封锁战。

中华帝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和英国皇家海军在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实施了半个月的高强度反潜作战。联合国海军航空兵对法国、荷兰、挪威等德国海军潜艇所在的港口进行大规模的轰炸,摧毁了大量的潜艇生产和维修设施,迫使德国海军的潜艇转入地下洞窟里。中英联合舰队出动数百艘水面舰艇和潜艇,对北海和英吉利海峡上的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潜艇进行大规模反潜作战,摧毁了数百艘同盟国潜艇,基本上解除了德国潜艇对中华帝国海军主力舰队的威胁。(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